讲白了,不就是那点事儿么。
一句“在吗”,是当代赛博社交的终极质检,是成年人世界里成本最低,但风险最高的开团先手。
这玩意儿比开任何一个盲盒都刺激。你永远不知道这句“在吗”发出去,会开出一段旷世奇缘的SSR,还是一句“嗯”或者一个表情包的R卡。大多数时候,你连个“谢谢参与”都混不上,对面直接已读不回,让你在原地愣上三秒,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,是不是今天的风水不利于开这个口。
比这更魔幻的是什么?是你自己。
你手机里存着三百多张的天空,几百个G的表情包,肚子里憋了一万句骚话,但对着那个对话框,就像一个技能全黑的ADC,面对一个满血满状态还带闪现的刺客,浑身上下每个细胞都在尖叫“我不敢,我装的”。
这是一种病,一种被互联网和游戏厂商联手规训出来的赛博社交恐惧症。
1. “在吗”,是所有社交玩法的失败证明
我们先来聊聊游戏里的社交。
你有没有发现,现在的游戏,社交系统做得越来越“重”,但人和人的关系却越来越“轻”。
每天上线,师徒任务、情缘任务、公会任务、好友组队加成……一堆红点追着你屁股跑,强迫你跟别人发生点什么关系。策划们把社交做成了一张KPI表,今天你和张三组队了吗?明天你给李四点赞了吗?后天你和王五结婚了吗?
这些所谓的“社交玩法”,本质上不是为了让你交朋友,而是为了让你产生一种“虚假的羁绊”,从而把你更牢固地锁死在这款游戏里。
这套逻辑,和现实中的“在吗”困境,是完全同构的。
当你为了那点可怜的经验和奖励,不得不向列表里一个从没说过话的“好友”发去一句“在吧?日常任务做一下?”,这和你在深夜对着那个暗下去的头像,小心翼翼敲出“在吗”,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。
它们都不是发自内心的分享欲和沟通欲,而是一种带着明确目的的“功能性社交”。
前者的目的是拿奖励,后者的目的是确认对方的可得性。
一旦社交沦为工具,人就成了手段。
所以,当我们在吐槽游戏社交越来越像上班打卡时,其实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,把现实社交玩成了一款数值游戏。发“在吗”之前,要评估风险,计算沉没成本,预测对方反应,这哪里是交朋友,这分明是在做项目风险评估。
游戏策划用任务逼你社交,潜台词是:“我知道你们懒得交朋友,所以我帮你们设计好了流程,照着走就行。”
而你对着对话框欲言又止,潜台词是:“我知道真实的沟通很麻烦,所以我想先用一个最小化成本的测试探针,看看这个项目值不值得继续投入。”
你看,大家都是精致的功利主义者,谁也别笑话谁。
2. “正在输入”,是现代人的赛博审判
老电影里,思念是一张需要贴邮票的信,是拨号盘吱呀作响的等待。那个年代的沟通,反馈周期很长,长到足以让情绪发酵,让期待变得厚重。
现在呢?“正在输入”这四个字,就是悬在我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
它把整个沟通的后台代码,赤裸裸地展示在了前台。你的每一次犹豫,每一次删改,每一次斟酌,都被这四个字无情地直播。它像一个审判官,告诉你:“别装了,我看到你的精心算计了。”
这套机制,被游戏厂商玩得炉火纯青。
很多MMORPG里,你在聊天频道打字,别人是能看到你的输入状态的。这个设计绝了,它看似是提升了沟通效率,实际上是无限放大了沟通的压力。
你本来想在公会里吹个牛逼,打了一半发现不对劲,想删了重来。不好意思,全公会的人都看到了你那“正在输入”的提示,然后又看到它消失了。大家心里门儿清,这哥们儿刚才肯定想说点啥,但怂了。
社交压力瞬间拉满。
于是,为了避免这种公开处刑,我们的话术变得越来越标准,越来越安全。就像你最终从一万句骚话里,选择了那句最没有攻击性的“在吗”。你在游戏里也学会了放弃那些可能引起争议的骚话,转而用“666”、“大佬牛逼”、“求带”三件套走天下。
大家都在用最不会出错的方式,进行着最没有营养的互动。
我们都成了带着面具的演员,在游戏和现实这两个舞台上,表演着合群,表演着情绪稳定。
累不累?
真的,很累。
3. 我们怀念的不是过去,而是真实的连接感
为什么我们觉得以前的游戏好玩?
真的是因为画面、玩法在今天看来依然顶尖吗?不是。
我们怀念的,是十几年前在网吧里,为了一个BOSS的打法,可以跟身边不认识的人吵得面红耳赤的真实感。是当年在《魔兽世界》里,为了开荒一个副本,几十个人在语音频道里吼上几个小时,成功或失败,情绪都是饱满的。
那种连接,是粗糙的,是直接的,甚至有时候是冒犯的。
但它是真的。
它不需要一句“在吗”来做开场白,因为我们一直“在”。我们在同一个服务器,同一个频道,同一个目标之下。我们因为“一起干点什么”而聚集,而不是因为“系统任务让我们干点什么”才被迫互动。
(当然,这只是我个人看法,杠就是你对。)
现在的游戏,包括我们的现实生活,都在拼命地用“便利性”来阉割这种“真实性”。
外卖软件让我们不用出门,社交软件让我们不用见面,游戏里的一键组队、自动寻路,让我们甚至不用和队友说一句话,就能完成一次“社交互动”。
技术在疯狂地为我们节省时间成本,但它从来没告诉我们,被节省下来的这些成本,恰恰是建立信任和情感的唯一途径。
我们用“哈哈哈”来代替真实的笑声,用表情包来代替真实的拥抱,用“我没事”来掩盖所有奔涌的情绪。我们就像那些被算法精确规划好路线的NPC,步伐匆匆,但永远不会真正碰撞。
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沟通效率,也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孤独。
说到底,无论是那句发不出去的“在吗”,还是游戏里那些越来越像上班的社交任务,它们都在指向同一个真相——
我们渴望连接,但又恐惧连接带来的不确定性。这真的很重要。我是说,这事儿真的、真的很重要。
所以,我们宁愿躲在系统的背后,躲在表情包的背后,躲在那些精心设计的、安全的、标准化的交互流程背后,假装我们还和世界连在一起。
下次,当你想对一个人说点什么的时候,别再问“在吗”了。
直接把那三百张天空照片里最美的一张,发给他。把那个憋了很久的笑话,讲给他。把那句最想说的话,告诉他。
就像在游戏里,别再问“有人吗?”,直接在公会频道里吼一句:“晚上8点开荒,来的扣1,装备不好没关系,肯听指挥就行!”
是的,你可能会被拒绝,可能会被无视,可能会被嘲笑。
但那又怎样呢?
至少,你开了一次真实的团,而不是发了一个虚伪的“在吗”。
至少,你像个人一样,而不是像个NPC。
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,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,请及时告知,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。小编写文不易,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,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,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。
线上配资官网,配资之家门户网站,在线股票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