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辑:山河鉴章
点个关注不迷路!每天持续分享时政要闻和历史分析,带你了解背后的故事!
9 月 19 日,国际原子能机构大会通过一项涉扎波罗热核电站的决议,62 国投票支持要求俄罗斯撤军还核。可俄罗斯外交部当天就发声明,强硬称核电站归属俄 “不容置疑”。这份看似有 “多数支持” 的决议,支持率为何仅占成员国三分之一?俄罗斯敢如此强硬,又有哪些实际控制的依据?
62 国支持率背后的全球立场分化
国际原子能机构大会的投票结果一出来,乌克兰这边先喊起了 “胜利”,说 62 国支持让俄罗斯撤军还核。可算笔账就知道,这胜利水分不小 —— 机构成员国总共近 170 个,62 票刚过三分之一,近三分之二的国家要么反对,要么弃权,还有不少干脆没到场投票。
乌克兰能源部没提的是,这份决议从 2023 年第一次提出到现在,支持率一直在掉。去年还有近 80 国跟着表态,今年直接少了十几个,这趋势明眼人都能看出门道。不是西方号召力弱了,是更多国家不想被卷进别人的冲突里。
全球南方国家的态度最能说明问题。印度、巴西这些大国都投了弃权,南非、印尼干脆直接反对。他们的媒体说得实在:决议只听乌克兰和西方的话,压根没考虑俄罗斯实际控制核电站的情况,这种偏科的文件解决不了问题,只会让对抗更升级。
西方阵营里也不是铁板一块。匈牙利就明确反对,说不该把核安全这种关乎全人类的大事搞成政治斗争。要知道扎波罗热核电站是欧洲最大的,真要是出点辐射泄漏,周边国家谁都跑不掉,匈牙利离得近,自然更担心风险。
冷战时期联合国投票常是 “阵营对决”,美苏带头,小弟们跟着站队。现在不一样了,没有哪个国家愿意盲目跟从,大家都更看重自己的利益。比如东南亚国家,跟俄罗斯有能源合作,跟乌克兰有粮食贸易,两边都不想得罪,弃权是最稳妥的选择。
62 票看着是个数字,其实是国际社会对 “单边施压” 的无声抗议。可西方好像没看懂这个信号,还在催俄罗斯执行决议。他们就没想过,要是俄罗斯不买账,这份没强制力的决议,难道只能当废纸贴在墙上?
从法律到实际控制的回应逻辑
俄罗斯外交部的声明来得比谁都快,投票结果刚公布,就把态度摆得明明白白 —— 扎波罗热核电站归属 “不容置疑”。这话不是硬撑,里面藏着俄罗斯一套完整的逻辑。
首先是法律层面,俄外交部说自己是 “依据本国法律” 保障核电站安全。这意思很直白,俄罗斯已经把这座核电站划入自己的管辖范围,不管国际社会怎么说,俄方法律才是这里的 “硬规矩”。就像家里的房子,拿到了房产证,自然不会认别人说房子该归谁。
国际原子能机构不是派了监督小组驻在核电站吗?俄罗斯特意强调,这个小组是 “应俄邀请” 来的,能去哪、看什么,都得俄说了算。之前有报道说小组想查某些敏感区域,俄罗斯没同意,现在直接把话挑明,就是不想让外部力量干涉自己的控制。
还有实际行动做支撑,俄国防部说了,自从监督小组驻留后,乌军已经用无人机袭击好几次核电站周边了,都是俄防空系统拦下来的。俄罗斯拿这个说事,就是想证明:是自己在保护核电站,乌克兰反而在搞破坏,根本没资格谈 “归属”。
核电站里的工作人员也成了俄罗斯的 “论据”。现在 60% 的工作人员是当地居民,俄罗斯已经给他们办了俄公民身份,薪资也是按俄标准发的,比乌克兰时期还高。俄罗斯觉得,这说明当地人和自己是一条心,乌克兰早就失去了这里的民心。
俄罗斯还反驳乌方的 “占领” 说法,说自己是为了保障地区供电才控制核电站的。确实,这阵子扎波罗热地区没断过电,反观乌克兰控制的哈尔科夫等地,时不时就因为设施受损停电。俄罗斯拿供电说事,就是想证明自己的控制 “有实际价值”。
冷战时期苏联控制东欧设施靠的是军事力量,现在俄罗斯还加了法律、民生这些 “软手段”。可乌克兰和西方根本不认这套,还在催俄撤军。两边各说各的理,就像两个拿着不同证据的人争房子,谁都不肯让步,这僵局怎么破?
政治博弈下的扎波罗热危机
扎波罗热核电站占乌克兰发电量的五分之一,还是欧洲最大的核电站,一旦出问题,辐射污染能飘到大半个欧洲。可现在,这座本该被精心保护的设施,成了俄乌博弈的 “筹码”,谁都没真正把核安全放在第一位。
俄国防部说乌军老用无人机炸核电站周边,这话不是空穴来风。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小组都记录到了袭击痕迹,虽然没明说谁干的,但现场残留的无人机碎片,和乌军常用的 “海鹰 - 10” 型号几乎一样。这种袭击特别危险,万一炸到反应堆或者冷却系统,后果比切尔诺贝利还严重。
乌克兰这边也不示弱,说俄罗斯在核电站里放了坦克和导弹,把民用设施改成了 “军事据点”。虽然没拿出实锤证据,但西方媒体跟着炒热度,不少人还真信了。两边互相指责,就像两个小孩吵架,光顾着骂对方,忘了身边有个装满汽油的桶。
最无辜的是周边居民。离核电站最近的埃涅尔戈达尔市,居民已经开始囤碘片了,超市里的瓶装水也常被抢空。有记者去采访,当地老人说,苏联时期建这座核电站是为了让大家用上便宜电,现在倒好,成了 “定时炸弹”,晚上听到飞机声就吓得睡不着。
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之前急得不行,跑了俄罗斯又跑乌克兰,说 “核电站不该成为军事行动的一部分”,可没什么用。俄罗斯不让他查关键区域,乌克兰不听他的劝,还在继续搞袭击。格罗西自己也承认,现在的情况 “比想象中危险”。
冷战时期也有过核设施争议,比如 1962 年古巴导弹危机,美苏在古巴的核设施对峙,最后靠秘密谈判各退一步才化解。现在扎波罗热的情况更复杂,俄乌积怨太深,西方还在旁边递武器、拱火,想坐下来谈都难。
核安全从来不是某一国的事,是全人类的事。现在两边把核电站当 “政治武器”,不管谁赢谁输,只要出一点差错,周边国家都得跟着遭殃。可俄乌好像都没意识到这一点,还在继续加码。这样下去,会不会真的引爆一场没人能收拾的核安全危机?
从古巴到扎波罗热,核设施争议的破局之道
回看历史,核设施成为地缘博弈焦点的情况不是第一次,最让人后怕的就是 1962 年的古巴导弹危机。当时美国发现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,立马派海军封锁古巴,美苏核战争一触即发。最后还是靠秘密谈判,苏联撤了导弹,美国承诺不入侵古巴,才把世界从核战边缘拉回来。
那次危机给现在的扎波罗热争议提了个醒:光靠施压和对抗没用,得坐下来找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。古巴危机时,美苏都知道核战争打不得,现在俄乌也该明白,核电站炸了,谁都没好处 —— 俄罗斯会受辐射影响,欧洲会面临难民潮,乌克兰的能源供应更会彻底崩溃。
再看另一个例子,上世纪 80 年代两伊战争期间,伊朗和伊拉克互相袭击对方的油田和电站,包括一些核相关设施。结果呢?两国经济都垮了,民生凋敝,最后还是靠联合国调解才停手。那段历史证明,把能源设施当攻击目标,就是 “杀敌一千自损八百” 的蠢事。
现在扎波罗热的问题,其实有谈判的空间。比如国际原子能机构可以牵头,搞一个 “中立监管机制”,俄乌都派代表参与,确保核电站不被用于军事目的。俄罗斯可以继续负责供电,毕竟它有技术和人员优势;乌克兰放弃袭击,这样既保障了核安全,也照顾了双方的核心诉求。
可现在的问题是,西方不想让谈判顺利进行。美国、英国一直在给乌克兰送无人机、导弹,还加大对俄罗斯的制裁,就是想让冲突持续下去。他们觉得拖垮俄罗斯对自己有利,根本不管核安全的风险 —— 反正辐射不会先飘到美国本土。
全球南方国家其实提过不少好建议。巴西提议在核电站周边设 “核安全缓冲区”,禁止任何军事行动;印度说可以当中间人,帮俄乌牵线对话。可这些建议都被西方无视了,他们只想按自己的节奏搞对抗,把扎波罗热当成打压俄罗斯的工具。
历史上所有的核设施争议,最后都是靠对话解决的,对抗从来不是办法。扎波罗热核电站现在就像站在悬崖边,再往前一步可能就是灾难。俄乌和西方要是还不醒悟,错过谈判的机会,将来可能真的要为今天的固执,付出无法挽回的代价。
结语
国际原子能机构 62 国支持的决议,未让扎波罗热核电站争议降温,反而暴露了国际社会的深层分歧 —— 全球南方反对单边施压,西方坚持对抗立场。俄罗斯以法律、实际控制为依据,强硬捍卫归属权;乌克兰与西方靠决议施压,却忽视核安全风险。双方互相袭击、指责,将欧洲最大核电站推向危险边缘。历史早已证明,核设施争议需对话破局,而非政治博弈。若各方仍不重视,核安全危机恐不期而至,最终无人能独善其身。
#热问计划#
线上配资官网,配资之家门户网站,在线股票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